专访|徐兴祥:打破呼吸枷锁 支气管热成形术满足重症哮喘患者未尽之需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哮喘患者尤其是重症哮喘患者被套上的沉重“枷锁”,就是无法自由呼吸的“痛”。

王辰院士的研究,我国约有4570万哮喘患者,其中约3.6-10%为重症哮喘,此类患者长期使用吸入性药物甚至全身激素治疗仍然不能很好控制哮喘发作,单纯药物治疗已经难以达到一定效果。

打破呼吸桎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解决重症哮喘患者的未尽之需,是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徐兴祥教授许文景教授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01

拒绝呼吸桎梏,开拓治疗新思路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赋予了扬州这座古城春天里的无限韵味。

阳春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最是一年好时节。

但对于哮喘患者,尤其是重症哮喘患者来说,春天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自由享受大好春光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扬州三月哮喘患者的“痛苦”,或许没有人比徐兴祥教授更清楚。

他提到,曾经做过的流调结果显示,江苏地区尤其扬州地区季节性和区域性是影响哮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扬州三月春暖花开,柳絮也较多,是哮喘高发季节。而且扬州纺织业、石化工业和造船业比较发达,在有毛绒玩具厂、农药厂、船厂等的工厂的位置,哮喘发病率比较高。

无法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效果是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难点。

支气管热成型术(简称“BT”)作为一项新兴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开拓了重症哮喘治疗的新思路。支气管热成形术是借助支气管镜,将受控射频热能传递到三级/四级气道壁上的介入手术。通过去除病理性增生的支气管平滑肌,阻断相关的神经介导和炎性/免疫反应,保持气道通畅,治疗重症哮喘。这一疗法是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推荐的唯一用于治疗重度哮喘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徐兴祥教授最早接触BT技术,是在2010年左右的一份文献资料上。

BT技术的治疗原理是建立在减少支气管内增生、肥厚的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急性发作之上,通过65度的射频热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减少平滑肌的增生,来缓解气道阻力,降低痉挛的发生,从而改善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

“BT技术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重症哮喘患者带来了希望。”

“信迈医疗”的支气管射频消融系统采用了独创全新、并受到专利保护的微调渐进式射频能量传递/反馈控制策略,优化拟合了消融关键参数,更适合于国人的肺部解剖特征,并通过更有效的人机应答增加了手术操作的流畅性,使这一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徐兴祥教授从了解BT技术之后,就一直想方设法推动技术的开展,但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BT在国内尤其是地市级医院开展相对比较迟缓。

直到2021年的阳春三月,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与BT才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02

几经波折,终见彩虹

2021年3月,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苏北人民医院完成了院内第一例BT手术,为扬州地区重症哮喘患者带来了希望。

提到第一例患者治疗的情景,作为主治医生的许文景教授感触颇深。

“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患者更是经历了重重考验。”

患者为一位中老年女性,患有哮喘病史已经十余年,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还是阻止不了哮喘的频繁发作,在得知苏北人民医院将要开展一项治疗哮喘的新技术后慕名而来。

“从治疗上来讲她已经达到五级治疗指征。”

许文景教授和团队成员在对患者进行初步筛查时发现患者合并气道感染,并不适合行BT术。

由于患者长期受哮喘折磨,对治疗的期望值非常高,做BT的意愿非常强烈。

随后又经过多次反复筛查,都因为患者肺部感染达不到手术条件。

“甚至有一次,我们已经做了麻醉准备上台了,但看到患者气道里面的分泌物特别多,还是放弃了BT治疗。”

但许文景教授和团队成员以及患者,只要有一丝治疗的希望都不愿意就此放弃,在和患者充分沟通之后,患者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终于在肺部感染控制之后,按照指南流程做了三个周期的BT治疗。

03

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

BT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急性发作次数减少,激素依赖也有所减轻,而且肺功能FEV1从46%恢复到60%,效果明显,目前症状稳定。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与BT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获成功。

其实,许文景教授早在2012年作为访问医生在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了BT技术。当时纽黑文医院正在开展的这项新技术,为许文景教授一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如饥似渴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许文景教授还参与了纽黑文医院BT团队的管理,并完成了《支气管哮喘与支气管热成形术》综述,回国后这篇综述很快发表在《中华哮喘杂志》(2012年12月第6卷第6期)上,是国内比较早期的一篇关于BT的综述。

04

循序渐进,稳慎为先

为患者打通“绿色通道”,优先就诊;组建由许文景教授负责的BT项目团队,护理团队、研究团队大力配合;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的诊疗流程和管理……

作为科室带头人,徐兴祥教授多措并举大力支持BT项目的开展。目前科室正在开展由信迈医疗(苏州)研发的国产BT多中心临床研究。由信迈医疗(苏州)研发的国产BT消融系统,这一系统对使用现有支气管热成形系统治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具有独特的贴壁感知性和射频反馈机制可确保良好的人机问答,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误操作;导管头端电极直径更小,导管材质软硬适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气道解剖结构。截至目前,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共完成了八例BT手术, 

对有志于BT技术的医生和医院,徐兴祥教授特别强调,“一项技术,不是做的例数越多越好,而是一定要把握原则,宁缺毋滥。”

BT技术看起来操作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

● 首先,一定要对支气管镜熟悉、对解剖熟悉、对影像熟悉,出了并发症知道怎么处理。

● 第二,规范操作,管理从严。要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对病人进行科学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 第三,严格监管,筛选从严。这是很关键的问题,BT治疗要想做得很精准,达到很好的效果,在病人筛选上一定要从严,筛选出达到要求的适应症病人,才可以进行手术。

许文景教授也表示,“BT治疗在呼吸介入领域算四级手术,操作难度虽然不大,但对医生的支气管镜熟练程度和解剖理解要求很高。”

对于操作细节,许文景教授着重提到,BT治疗时并不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消融次数,而是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有的患者气道管腔狭窄比较明显,平滑肌增生的深度浅一点,消融次数相对就少一点,只要达到基础消融成功次数,就能达到效果。”

同时保持视野清晰也很重要。因为术中可能遇到气道分泌物较多或者有一些出血表现,这时候一定要保证视野充分清晰,确保不重复烧灼,如果实在没有把握这个地方已经烧灼过,宁可不烧,也不能重复烧。这也取决于对支气管镜和气道解剖结构的熟悉度。

BT技术的操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在按照规范操作的基础上,还要对呼吸介入等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05

多点发力,助推BT发展之路

“BT技术是呼吸介入方法的一种,我对它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BT技术在江苏省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并没有广泛普及。这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认知度偏低以及设备价格和治疗价格偏高,而且人员培训也没有到位,这也是BT未来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徐兴祥教授对此给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

第一,拓展适应症。徐兴祥教授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如果适用范围太小,生命力就不旺盛,只有适应症人群多了有需求了,才有更大的市场,才能长远发展,所以一定要拓展适应症。

对于BT适应症的扩展,徐兴祥教授认为可以从治疗机制上入手。

BT技术原理主要是通过65度的温度消融让增生的平滑肌坏死凋亡,气道阻力减少。以此为切入点,或许早中期的COPD平滑肌增生明显的患者尤其是COPD合并哮喘的患者和一些小气道病变患者,以及迷走神经过渡兴奋的患者,可以尝试通过BT技术治疗。

第二,精准治疗。目前尚不清楚何种类型的哮喘患者适合接受BT治疗,所以要研究筛选究竟哪些重症哮喘患者适合BT技术,明确适应人群,做精准治疗。这会让医生更有信心,与病人沟通也更有底气。

“精准治疗后效果提升了,病人有要求,医生有信心,技术才有更好的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培养更多有专业资质的临床医生掌握BT技术,可促进规范诊疗和技术推广。

第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需要国家、学会、企业三方发力,联合推广宣传。本研究已在本院治疗了八例哮喘患者,费用由研究支付,有意向使用介入手术治疗其哮喘的患者可以前来门诊咨询。让更多人(包括医生和患者)知晓这项技术,才能更加快速的拓展技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最后,进行技术改良。可在技术或者设备上做些改良,如消融时能不能“点”跟“面”结合?能不能多“点”多“面”?在设备上还有改良的前景。

06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苏北人民医院是江苏省第二家开展BT技术的医院,本院被邀请参与信迈医疗(苏州)研发的国产BT设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组的病例数排在江苏省第一位。信迈医疗是专注于研发用于治疗心血管和呼吸领域重大疾病颠覆性创新器械的国际领先公司,产品管线涵盖高血压、心衰、重症哮喘、心律失常等疾病。信迈研发的支气管消融/BT Elation®TM系统是该领域中唯一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的产品。对于BT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徐兴祥教授表示,要努力进行BT治疗前后的病例对照,掌握更多临床数据,研究哪种类型的重症哮喘病人BT效果最好,从而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除BT技术以外,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整体水平稳中有进,有重点,有方向。

徐兴祥教授表示,要把临床研究和技术应用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作为江苏省重点专科,十分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并且具有较好的基础及人才储备,多次获得国自然、省自然等重点课题项目。

据徐兴祥教授介绍,肺癌规范化治疗、COPD哮喘和睡眠、重症感染和血管病等,都是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重点开展的亚专科。

肺癌方面,实行从导诊到疗效到观察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多学科联合诊治及诊治规范化、常规化,同时注重医教研一体化工作,国内大规模临床实验都有参与,覆盖面很广。

呼吸介入诊疗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经验。如为COPD合并肺大泡,肺功能很差,结构性毁损明显的患者做减容术是科室的特色治疗方式之一。肺部小结节的介入诊疗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07

奋辑笃行,再接再厉

徐兴祥教授最后表示,“科室现在处于发展上升的阶段,尤其在肺癌、哮喘、COPD方面,在江苏省内外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但还需继续努力。”

许文景教授也在最后表态,“针对目前开展的技术,我们科有自己的特色,但跟国内一些知名医院相比还有很多差距,还要继续努力,一直在路上。”

图片


科室介绍: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54年,2003年成为扬州市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7年获批为国家药物临床验证基地,2013年成为江苏省重点专科,2015年获中国肺癌联盟肺部小结节早期诊断扬州分中心,2017年加入中日医院医联体,2018年获得国家卫计委肺癌诊疗示范中心,2019年获得全国PCCM优秀示范单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由两个专科病区、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呼吸综合功能室、专科实验室等5个部分组成,设有呼吸专科体位123张,RICU床位10张。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在苏北地区名列前茅,其中肺癌和慢阻肺的诊治水平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全科已经形成了以肺癌与肺脏介入诊疗,呼吸重症与感染,慢阻肺、哮喘与睡眠,肺间质病与肺血管病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集医教研于一体全方位发展的临床科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专科医生26人,其中博士7名,博士后3名,硕士17名,大多来自北京协和、华西、湘雅、第三军医大等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日本、德国、美国、以色列留学归国人员6人,近3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养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3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十分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并且具有较好的基础及人才储备,近年来我科获得国家973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临体医学重大专项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项,省博士后基金1项,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2名。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列进二等奖1项:扬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场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近3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量7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中华系列10余篇,主编专著及教材2部,参编专著5部,参与5项国内指南及专家共识的编写,近年来我们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音大学纽黑文医院、德国弗莱堡大学附属医院、以色列SHEBA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本科承担湘雅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也是我院博士后流动站点之一。还承担了扬州大学医学院本科及留学生班的诊断和呼吸内科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任务,接受南京医科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实习生和一级、二級、三级医院进修医师以及呼吸专科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承担本地及邻近地区的医疗会诊,多次承办国家级继继数育项目(09年开始承办“肺癌早期第筛查全程管理”)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扬州及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424112743_副本1.png

徐兴祥

苏北人民医院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博士后,哈弗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导师,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肺癌中心主任 。

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慢阻肺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全国委员,首届CSCO数据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呼吸内镜分会第一届委员,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第一届全国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华东地区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协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编委,《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审稿人,承担国家973分课题、国家及省自然基金、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共十余项。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东省、四川省及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一项、扬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三项、国家专利四项其中发明专利一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一项。
微信图片_20220424112746_副本.png

许文景

苏北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呼吸功能室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肺小结节协作组常委,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扬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以色列席巴医院和美国纽黑文医院访问医生,主持扬州市社发课题一项,获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二项。

获得呼吸慢病管理全国总决赛季军、扬州大学医学院外语教学一等奖等荣誉。

阅读数: 130